【“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系列报道】农用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教师团队
发布日期:2025-09-17 点击量:编者按:齐齐哈尔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百利宫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的典型代表,是践行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的典范。学校推出第四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系列报道,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百利宫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广大教师要积极向“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习,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科骨干和人才培养中坚,在现代化龙江建设中,谱写齐大新时代美好的新篇章。
2025年8月,农用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教师团队入选学校第四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拥有全国先进工作者、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青年教学名师、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师德先进、省优秀教师、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一、举旗铸魂强根基,党建赋能担使命
团队坚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团队带头人牵头制定了《农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等专题纳入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新农科”人才。近三年,团队教师荣获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青年教学名师、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师德先进、省优秀教师、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19项,毕业生中涌现出就职益海嘉里等行业领军企业的科技人员、扎根边疆的农业工作者等典型代表,生物科学专业沈童飞同学更是以优异成绩入选《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榜单并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为硕博连读生。
二、科技攻关破壁垒,有组织科研见成效
团队瞄准有机废物生物转化领域“卡脖子”难题,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矩阵。研发养殖废液资源化技术,首创发酵微生物肥料产业化体系,经生态环境部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转化到账资金超655万元,已在黑龙江、甘肃等省建立示范基地,年处理废液1万吨;推动谷氨酸脱盐技术革命,研发常温脱盐及资源化利用方法,实现零污染排放,2023年签订2000万元专利转让合同,创省内单项技术年度交易纪录,为黑龙江省招引资金3亿元;开创新型粉剂菌生产线,与传统工艺相比,单条生产线节能80%,有效活菌数提高20%,获得农业农村部生产许可,极大提升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深耕秸秆生物转化,开发高效降解菌剂,累计推广超200万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10%,相关成果获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认证。团队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专利优秀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1件,承担教学改革项目3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1部,发表教研论文27篇,获省教学成果奖6项和其他各类教学奖励30项,被教育部、央广网等权威平台专题报道。
三、产教融合促发展,服务振兴建新功
团队围绕“创新龙江”建设,致力打造生物经济新引擎,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校企协同创新,与黑沃土生物、中科立原等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2个,实施技术转化21项,签订技术合同额3840万元,开发微生物肥料系列产品21款,获农业农村部生产许可17项,产品覆盖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破解行业堵点,为益海嘉里集团攻克糖蜜泥综合利用瓶颈,助力阜丰生物公司解决黏稠氨基酸母液资源化难题、每年降本增效超1000万元;赋能乡村振兴,常年组织师生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年科技特派员”活动,开展技术培训近100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余人次。
四、立德树人守初心,薪火相传育栋梁
团队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追求,探索出了一条“理论创新-实践应用-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7名党员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推行“名师带徒”计划,实施“课堂理论教学+企业实训操作+项目实战攻关”三阶段培养行动,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乡镇企业开展科研实践,与企业签署“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人才培养协议,师生驻企研发专利17项,推动毕业生签约薪资提升20%,“益海嘉里”等龙头企业对团队毕业生提前锁定、包圆招收,开创了“订单式”就业典型。近三年,累计输送生物技术领域高素质人才百余名,团队毕业生始终保持就业率100%、用人单位满意度100%,其中60%服务于生物制造、现代农业等国家战略产业,真正成为“扎根黑土、服务三农”的人才摇篮。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内涵,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图文/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 编辑/郭超 责编/杜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