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宫:
齐大新闻
当前位置: 百利宫: -> 齐大新闻 -> 正文

校地合作搭建平台 成果转化硕果累累——记农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

发布日期:2020-10-10  点击量:

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面对转型发展全面振兴的新征程,近年来,百利宫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围绕“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合作促双赢”的科技成果转化三大理念,通过不断深化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合作,积极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农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多年来以黑土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为研究方向,紧紧围绕农业环境保护和绿色生物产品开发,凝练了先进的科研优势与鲜明的科技特色,近年来团队在王志刚教授带领下,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时作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重要指示精神,从技术产业化瓶颈着手,进行科研攻关,依托校地合作搭建的成果转化平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对接,为鹤城经济发展和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一、先锋引领打造一流科研团队

农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现有成员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7人,青年龙江学者1名,省优秀教师1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构建了职称、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团队建有黑龙江省抗性基因工程与寒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微生物肥料产业化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平台,占地2300 平方米,仪器总值3000余万元,科研条件完善,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鲜明科研特色。

博士生导师,龙江学者(青年),黑龙江省微生物学会理事、省青年工作者协会理事、全省优秀教师、省青年岗位能手王志刚教授作为农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的领军人和成果主要完成人,从2010年起,他就带领科研团队一直从事黑土微生物方向的研究工作。2012年以来,团队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重点攻关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环境的响应关系。

在王志刚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科研人员扎根科研一线埋头苦干,近五年来,农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成员发表SCI论文60篇,二区以上论文2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0项,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黑土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王志刚教授本人也在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余篇,EI收录1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荣获国家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重点研究任务1项、省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10余项;荣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市厅科技奖励3项。

二、聚力攻关掌握前沿核心技术

黑土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多年来,为了有效保障粮食供给,东北黑土区耕地资源长期透支,化肥农药投入过量,导致黑土变“瘦”。监测数据显示,近60年来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50%,黑土地“保卫战”势在必行!

为探索出有效保护黑土资源的微生物技术,王志刚教授带领农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终于明晰了技术瓶颈焦点,针对技术关键难题,开展科研攻关。他们从黑土功能生物资源挖掘入手,建立了黑土功能微生物资源库。利用土著微生物的协同效应关系,解决了效果不稳定的问题,利用生物拮抗和生物生态位竞争关系有效缓解了连作障碍问题。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研发了廉价发酵培养基,降低了生产成本。技术产品能够提升化学肥料利用率10%,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60%,实现了农业减肥减药,研发的生物方法修复黑土环境,改善农产品品质,推动土壤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017年,在王志刚教授带领下,团队成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土微生物肥料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微生物肥料在黑土区使用效果不稳定、技术链条不完整、生产成本高等科技攻关难题,为黑土保护、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和产业化支持。

2018年,王志刚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出“秸秆处理菌剂”,从而突破了环保瓶颈,为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应对秸秆环保处理难题提供了科研助力。

三、依托平台实现技术成果转化

将科研团队的研发成果转化到一个产业中,技术盲点多,并不是将实验室小试工艺直接拿来放大生产就可以了,而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

王志刚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微生物肥料技术,从实验室摇瓶试验得到解决后,紧接着面临着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对接的难题,这方面,国内并没有针对这项技术的专业化设备。王志刚教授带领团队,走访了国内知名的发酵设备企业,认真学习发酵设备知识,吸收发酵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完善团队知识结构,健全知识体系。2013年,团队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资助,历时三年,组装出一套能够符合微生物肥料技术产业化的小试生产线,并且完成了小试生产线的工艺调试工作。

团队获得技术成功后,也面临了和谁对接,怎么对接的难题。所幸的是,2018年学校与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齐齐哈尔大学与齐齐哈尔市政府建立了校地合作平台,在平台的推动下,技术转化进入了快车道。2018年10月份,百利宫与黑龙江省黑沃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共计180万元的专利权实施许可协议,2019年黑龙江省黑沃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与齐齐哈尔大学共建了微生物肥料研发中心,产品在农业减肥减药和促生抗病方面受到广大种植户的一致好评,企业对技术和市场充满信心,2020年上半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大关,2020年,黑龙江省黑沃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资206万元,购买齐齐哈尔大学研发的微生物肥料5项发明专利所有权与技术秘密。目前,校企合作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的生产许可证7个,开发出5个系列13款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

农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成功实践可以概括为“科技成果+产业化+N”模式,即第一步,科研团队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根据科研优势和特色,自行前期投入资金;第二步,学校高度重视应用技术开发,并从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大力扶持,积极提供技术研发与推广平台;第三步,学校积极构建校地、校企、校校、校研等多种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技术单位互补互信互赢,持续长期合作,大力推动企业技术不断更新,促进产品进一步升级迭代,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花开,硕果满枝;校企联动,蝶舞凤飞。王志刚教授带领齐齐哈尔大学农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与黑沃土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创建了一个卓越品牌“样板间”,打造了技术团队科技关键支撑的能者形象,形成了科技与品牌的倍增效应。2019年12月,该团队与运建集团签订了55万元的“家庭园艺栽培技术”技术委托开发合同;2020年4月,内蒙古益兴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出资55万元购买该团队的市政有机废弃物生物反应堆减量化与资源和处理技术;2020年6月,黑龙江实力肥业有限公司出资50万元签订了复合微生物肥料技术委托合同;2020年7月,齐齐哈尔运建生物科技出资30万元签订了花卉微生物肥料开发技术委托合同。来团队洽谈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社会声誉日渐声隆。

校地合作搭建平台,成果转化硕果累累。王志刚教授带领农用微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取得的成果转化骄人业绩是校地合作的经典缩影。学校将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前提,以企业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转移服务为支撑,以市场化资源集聚为动力,探索政、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途径,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打造齐齐哈尔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特色品牌,积极谋划国家级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在服务鹤城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齐大担当,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激发调动广大教师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共同推进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

(供稿/供图 科研处 编辑/李广辉 责编/王晓梅)